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PV疫苗專題】抹片準確度非百分百 仍得定期做!教妳看懂18項檢查結果

photo of doctor checking on her patient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還不夠!妳應該知道的HPV提到,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必要性,但也強調其偽陰性的風險。許多子宮頸癌患者,明明落實年年定期進行抹片檢查,卻還是發現罹癌,正因為子宮頸抹片檢查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

crop woman with heart on palms
Photo by Puwadon Sang-ngern on Pexels.com

抹片檢查準確度約6到7成 可搭配HPV檢測雙管齊下

臨床上可能出現的狀況,包含已有癌症,卻只抹到壞死細胞、血液,活的癌細胞沒被分析,可能判讀結果只是「發炎」,而非「病變」。除了抹片採集的位置是關鍵之外,女性採檢前是否過度沖洗、採檢時有無分泌物或出血,甚至檢體處理方式都會影響準確度。根據醫界預估,抹片的準確度大約落在6到7成。國健署提醒,抹片檢查前避免沖洗陰道、放置塞劑或棉條,前三天避免性行為,產婦則建議生產後3個月再進行檢查,則可減少檢查失準。一般而言,月經開始的第10天到20天之間,或等月經結束3到4天後,都是抹片檢查的好時機。

依照國健署統計,抹片偽陰性率高達12%!然而,即便抹片失準風險存在,仍不可不做此項檢查,醫界認為,定期進行抹片能減低檢查不出病變的機率,可搭配HPV病毒檢測同步進行。HPV檢測偽陰性率低,比較不會出現人為誤差,更能提早發現問題。

特別的是,21至29歲已有性行為的女性,有HPV病毒的機率高,大部分能自行痊癒,超過30歲、病毒仍沒有自行痊癒才需要留意追蹤,因此,HPV檢查相對較不適用30歲以下女性。目前醫界共識為,抹片與HPV檢測雙管齊下,以抹片結果為主,病毒篩檢為輔,提高篩檢的準確性。

抹片分級制度妳看懂了嗎?18項結果可分為三大類

許多女性接獲抹片結果有問題時,通常相當驚慌,深怕出現癌前病變。這時候了解抹片分級制度能幫助自己解讀訊息!若接到通知,醫院告知「有發炎」時,不需要過於緊張,發炎現象並非檢查出不正常或癌症細胞,可能因為白血球過多,或有特別的細菌感染,妥善治療即可。若接到的通知為「有異常」,則可儘早安排回診,了解實際狀況。

抹片報告單上會有18項結果,並非數字號碼愈大代表病情愈嚴重。簡單劃分的話,可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沒看到細胞病變或癌症細胞」:1、2、3項皆屬這類,正常、發炎、萎縮性發炎等,無須進一步檢查。第二類「有看到不正常的細胞,但危險性較低」:4、6、7項代表有病變,但將來成為子宮頸癌的可能性不高,沒有急迫性,可進行HPV檢查,或可考慮進行陰道鏡檢查。16、17項則是無法排除比較嚴重上皮病變的可能,通常醫師會建議直接安排陰道鏡檢查。第三類「要立即接受進一步陰道鏡檢查」:8、9、10、11、12、13、18項是比較嚴重的細胞病變或已懷疑為癌症。5、15項的病變細胞存在於子宮頸較內部的地方。另外14項則是無適合選項時所下的診斷,可由病理醫師自行描述。

如果懷孕初期進行抹片檢查後發現有異,則會直接進行陰道鏡檢查。不過除非發現侵襲性癌的狀況,否則一般建議定期追蹤檢查,不會立刻切片,可等生產後再檢查一次確認。但如果陰道鏡檢查懷疑是侵襲性癌症,必須做切片的話,將視懷孕週數、病變嚴重程度判斷,也可能需終止妊娠。

懷孕期間感染HPV 生產時恐傳染給胎兒

另外,若是懷孕期間感染HPV,因為病毒不會進入人體血液循環,所以不用擔心影響胎兒發育,但在生產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接觸傳播下,可能將病毒傳染給胎兒,不過大多數的嬰兒會靠自己免疫復原。孕婦感染HPV的話,只要確定並非子宮頸癌,則可先不處理,待產後再治療。

Share:

Facebook
WhatsApp
Telegram
Print

發佈留言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