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嬋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多次承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委託規劃人工流產諮商專業人員培訓,主要就是想要讓女性知道,失去孩子的痛,不必獨自承受。
在台灣,每年以手術及藥物施行人工流產人數約在22萬至24餘萬人次之間,從得知懷孕、做出人工流產決定、到跟一個生命告別,當中會帶來許多複雜的情緒與壓力,然而心理健康卻不像一般疾病一樣受到重視,整個轉介體系尚未成熟,而國人無論在備孕或是人工流產後面對壓力、感受焦慮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不會選擇尋找諮商管道。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致力於培育心理諮商相關專業人才,並且成立幸福策略心結盟,多次承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委託規劃人工流產諮商專業人員培訓,主要就是想要讓女性知道,失去孩子的痛,不必獨自承受。
心理狀況惡化可預防 感受焦慮時就可以考慮諮商
不少女性會在做出人工流產決定前面臨許多壓力,手術後,卻得獨自承受失去孩子的痛,但是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幫助的人卻很少。在台灣,一般的婦產科鮮少有長期合作的心理諮商師,有些醫生或許有心理專業背景,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輔導病人,所以患者只能從頭開始摸索,在網路上也很難找到有幫助人工流產專業的心理諮商師。
眼見目前醫療體系沒有足夠量能接住這些女性,李玉嬋教授成立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提供婦女半小時的免費諮商,並且在諮商後會協助轉介,成為有需要的婦女尋求心理健康幫助的轉介站。
李玉嬋教授認為,一般人在感受到壓力焦慮時就可以考慮諮商,完全不需要感到不好意思,這就是有感冒前兆的時候可以喝熱水紓緩、預防症狀惡化,而民眾需要先知道心理諮商到底在做什麼,透過足夠的了解消除對未知的恐懼,才會更接受心理諮商的幫助。但是目前的現況是,民眾對心理諮商的接受度仍然不高,舉例來說,台北市政府的市民服務站,除了可以預約法律諮詢,也有心理諮詢資源的窗口,但是使用率仍然偏低。
自我衝擊大! 培養人工流產專業心理師挑戰多
李玉嬋教授擁有醫療專業背景,並且長年跟衛福部合作心理諮商規劃,在2005年規劃初期就遇到不少挑戰,例如要讓心理諮商師進入醫療院所是相當困難的,有些大醫院已經有心理師,而大多數的人工流產都是在小診所做,很難有系統地轉介患者。
而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定期舉辦「不孕症諮詢諮商專業服務人員培訓課程」的初衷,就是要傳遞更多正確的觀念或知識,受訓人員有醫生、護理師、心理諮商師、社工,就是要讓整個系統的專業人員對不孕症、人工流產相關知識更為熟悉。
然而要培養在人工流產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一般的心理師在接受培訓後,要到婦產科實習,可以陪伴正在備孕的準媽媽度過焦慮、也可以支持因為失去生命而傷痛的患者,然而鮮少有做人工流產手術的患者願意接受心理諮商,另外,心理師參與了「是否要做出人工流產」這個決定的討論,也容易衝擊到對心理師自我價值的判斷,畢竟手上的個案可能有長期求子不得的人,也有要跟生命告別的人,反差大、市場小,造成在這個領域專業的心理師少之又少。
目前在台灣,大多數經歷人工流產的民眾還沒有習慣自費找心理諮商師聊聊,李玉嬋教授認為,應該要先讓民眾能夠容易找到相關的資源,才能提供給病患一個足夠的諮詢系統,醫師、護理師、社工、心理師 都需要同步資訊,政府也需要做出公告,讓民眾清楚知道在哪裡可以接觸到這些資源,也就是說,台灣目前心理諮商的專業知識已經成熟,但是一般民眾取得通路的資源卻不暢通,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果有人需要進行人工流產,應該怎樣尋求協助呢?李玉嬋教授認為,在做決策的階段就可以開始找相關資源,因為受限於法規,能夠進行人工流產的時間有限,所以必須在短期內做出是否要留下一個生命的決定,這些都需要找人商量,應該要找專業資源陪伴自己走過決策的路,李玉嬋教授也分享:「每一個選擇都有利弊,不是做選擇而已,未來的路還非常長。」
85%伴侶在人工流產後分手 心理BMI保健康
而令人驚訝的是,根據統計,婦女不管成年或未成年的非預期懷孕,不論保留或終止,高達85%伴侶在人工流產後分手,如果在人工流產之後又面臨分手,無疑對心理壓力造成很大的影響。對此,李玉嬋教授說,任何議題底下都會有情緒壓力,無論是想要生小孩或是想要結婚都會有壓力,所以每一個人在平常的時候就應該累積紓壓的方法,不是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全部依賴心理師,例如可以培養抒發壓力的興趣、建立自己的支持網絡、找到可以聽自己說話的人。
在經歷人工流產手術之後,有悔恨或是失落的感受也是相當正常的,這時候除了抒發壓力之外,也要懂得如何安慰自己,可以跟自己的心理諮商師一起找出安慰自己的方法,儲備安慰自己的技能,就可以可以度過更大風浪,李玉嬋教授建議:「不要讓自己長期處在負面情緒,24小時的痛苦跟23小時的痛苦是不一樣的,一定要有能讓自己找回平靜的方法,即便是一小時都好。
李玉嬋教授長期推廣「心理健康BMI」概念,這是一個心理健康評估指標,B代表人際支持程度(Be-friends),也就是有沒有自己的支持網路、有沒有情緒調整的人際清單。M則是情緒平穩程度(Mindfulness),要適時檢視自己的心是被憂傷填滿還是感受得到快樂。而I則是自我價值感(Identity),李玉嬋教授說,人一定會進入生命的反思,想要釐清自己是誰,進而找到自我認同,所以自我質疑的時候,必須要想起做出決定的初衷,並且記得自己的生命價值跟意義,才能勇敢地往前邁進。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