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生育有黃金期,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父母養育年齡的準備度、合適性等因素,台灣衛福部鼓勵女性在25到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但是這個年紀,也是在職場奠定基礎的最佳時期,特別是28到30歲是很多人考慮要從第一份工作轉職的黃金時期,隨著時間逝去,女性生育年齡優勢會持續下降,許多女性同時要考慮家庭、生育、以及職涯,應該怎麼規劃?如何在面試時觀察未來的公司能否支援自己的生育計畫?有超過十多年國際獵頭經驗的Sandy Su有獨到見解。
公司制度是否支持女性生育? 光看公司文化還不夠
一旦進入婚姻,許多人會開始規劃生小孩的時間,如果在這個階段遇上轉職的黃金期,是否應該大膽地去面試新的公司?或是在職場正要開始發光發熱的時候意外懷孕,到底該不該安心地請產假?
其實這些都沒有正確答案,Sandy就跟我們分享,曾經聽過有傳統日本公司,依照法規讓員工請產假,但是這名女性員工回歸職場的時候,卻把她調離原本的職位及部門,讓她用一樣的薪水做著自己沒有熱情的事情,等於是在變相逼員工走人,員工卻沒辦法對公司提出任何告訴;但也有歐洲企業,對男女都平等給予育嬰假,並且鼓勵員工請假照顧家庭,等員工回歸職場後,有了家庭的力量,在職場上表現比生孩子前還好,一路高升,所以在轉職的時候,好好觀察未來的東家是否能支持自己的生育計畫真的非常重要。
這個世代,公司支持兩性平權、提供完整的產假、育嬰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亞洲真的勇敢去享用公司福利的人有多少呢?更何況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看得到吃不到的福利,不如有個可以有「同理心」對待自己備孕、懷孕之路的文化,Sandy強調,公司提供的福利是一回事,但真正關鍵的,其實是部門、或是自己待的團隊的文化,因為在同一家公司,不一樣的團隊發生的「Drama」可能就會不一樣,所以在面試的時候就可以好好觀察。
現今社會,許多國外企業已不允許詢問面試者是否已婚、是否有懷孕規劃等問題,但是不代表求職者可以在面試的時候大方地說出自己的備孕規劃,因為如果在近年內有計劃懷孕,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公司是否錄取自己,或是影響到未來的升遷。
那到底要如何在面試時,知道未來主管會不會支持自己的生育之路呢?Sandy分享,可以詢問團隊上的男女比例,並且細問大家的家庭狀況,例如:「公司會不會舉辦家庭日,讓大家帶家人小孩一起同樂呢?」就能藉由此問題知道團隊的氣氛及文化,或是也以嘗試問未來主管,是如何平衡工作跟家庭之間,藉由抽絲剝繭的方式去觀察自己即將可能加入的團隊,能不能理解自己備孕、懷孕之路的辛苦。
備孕規劃得超前部屬? 國際獵頭坦言:實力最重要
根據每個國家、每間公司、每個團隊文化的不同,提前規劃備孕的重要性也會跟著有所改變,像是在歐洲等支持家庭與生活平衡的地方,許多員工就算意外懷孕,也能相對容易得到充分的支持,也不需要擔心自己是否「回不去職場」,但是在文化比較保守的國家或是公司,很多女性對生育跟職場都會非常焦慮,認為自己是否應該好好規劃每個轉職的時期,也應該為自己「應該幾歲生小孩」立下一個時程表,按表操課。
但是人生很多時候計畫都趕不上變化,Sandy就建議,不管有沒有生小孩的規劃,在職場上還是實力最重要,只有讓自己能夠為公司帶來價值,才能讓自己在做生涯規劃的時候有更多選擇。所有人只要站上職場,都是再跟時間賽跑,特別是女性面臨生育壓力,還有因為生產必須缺席的空白,在職場的時光更是非常重要,Sandy說,建議在規劃生育的同時,更要增加自己的職場價值,減低自己的可替代性,在生產後、復出職場時,手上才能有更多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