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子這條路上,不全然只有粉紅泡泡,妳知道嗎?憂鬱不會只有產後才會來襲,根據統計,在產後出現的憂鬱症狀,有50%跟產前憂鬱有關,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資料顯示,有10-15%的產婦會罹患產後憂鬱症,孕期中女性荷爾蒙的劇烈變化、生產壓力和角色轉換的壓迫感,會讓媽媽的情緒起伏很大,一開始可能是憂鬱、開心不起來的「產後低潮(baby blues)」,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很可能就是產後憂鬱(postpartum depression) ,如果得到了產後憂鬱,應該如何面對心理治療?是否能夠安全用藥?臨床心理師曾心怡 這次受邀跟我們分享。
不只產後才會憂鬱 產前情緒波動有徵兆
大部分的人一開始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或許都是滿心喜悅,但是面對角色轉變、跟以往不一樣的挑戰接踵而至,壓力也會慢慢襲來,不少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就會開始出現心情低落的症狀,而產後憂鬱就跟這種產前憂鬱有相當大的關聯,分娩前後的憂鬱,症狀到底有哪些呢?心怡心理師說,如果有以下兩點就應該要特別注意。
第一個症狀是持續低落長達兩週以上,而且這種低落狀態,沒辦法用原來恢復情緒的方式解決,並且持續兩週都無法分散注意力,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轉變了。另外一個症狀是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在情緒正常狀態下,如果我們心情不好就會找事情做,但是在產後憂鬱的狀態下,對會任何事物都失去動力,更沒辦法走出來。其他產後憂鬱的相伴症狀還有缺乏活力、疲倦、自責、無能感,如果在孕期或是產後有這些症狀,都有可能跟憂鬱症有關。
心怡心理師特別提醒,在臨床觀察下,有些產後憂鬱的媽媽會用「焦慮」的形式會呈現,例如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出一點差錯就會崩潰,這種緊張狀態也會是產後憂鬱的一種表現形式,但這點特別容易被周邊的伴侶或親友忽略,如果這種焦慮狀態持續兩三週以上,就可以開始尋求幫助。
重視心理健康 產後憂鬱可以預防更能治療
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引發產後憂鬱,目前醫學上沒有足夠證據斷論,但是本來就有憂鬱、焦慮病史的人,孕期就有憂鬱症狀的人,伴侶感情不好的人,過去有流產經驗的人,都很可能是產後憂鬱的高危險群。如果屬於高危險群,心怡心理師建議,在懷孕初期就可以調適生活跟工作型態,盡量降低自己的壓力,學著「放過自己」,搭配適當運動,好好照顧自己,降低得到產後憂鬱的機率。
很多媽媽或許會關心,如果真的得到產後憂鬱,是否可以吃藥?會不會影響哺乳?心怡心理師說,現在身心科的藥物都有分級,也有適合哺乳或是產後媽媽的藥物,千萬不要害怕到身心科詢問,心怡心理師就分享,她生完小孩、小孩斷奶的時候經歷了失眠症狀,她也諮詢身心科,並且服用了可以在哺乳期間放鬆的藥物,對小孩不會有影響。
如果媽媽們真的很擔心用藥,現在有一種治療方式叫做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台灣衛福部已經在2018年核可,可以用來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直接刺激功能低下的腦區或抑制功能過度活躍的腦區來改善憂鬱及其他身心症狀,所以對哺乳中的媽媽來說,其實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其他新的選項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狀態。
不只女性會有產後憂鬱 新手爸爸也有風險
以往產後憂鬱被視為女性專利,但是隨著社會風氣轉變,爸爸也開始一起照顧小孩,也會一起經歷角色轉變跟睡眠不足,加上男性對情感向來較為壓抑,所以男性也有可能發展成產後憂鬱,根據ABC NEWS報導,十個爸爸就會有一人罹患產後憂鬱。
心怡心理師觀察,男性的產後憂鬱症壯跟女性不同,男生可能會發脾氣、暴躁、抽煙喝酒的頻率增加、或是出現失眠的現象,如果新手爸爸在伴侶產後睡眠品質長期不佳,就可以檢視生活的變化當做參考。心怡心理師表示,夫妻之間在迎接新生兒之後,常常會因為角色轉換、育兒方式的觀念會有摩擦,而這種摩擦大多來自角色轉變,面對這樣的劇變,心怡心理師建議,產前或是懷孕初期就要多溝通,雙方不要忘記自己除了是爸爸媽媽之外,更是妻子、是丈夫,避免角色失衡。
另一半是最重要支持系統 學會「安慰」很重要
女性在產後面對各種角色變換、壓力、還有變形的身形,感到沮喪在所難免,而伴侶的支持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伴侶給予的親密陪伴,就是最好的療效,心怡心理師說,伴侶學會「溝通語言」非常重要,因為面對產後憂鬱的媽媽,很多另一半會下意識說出「你不要想那麼多」、「你只是太累」,但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在講給自己聽,唯有認真看待對方情緒,才是真正的傾聽跟陪伴。
伴侶面對新手媽媽的產後憂鬱,需要先學會放下自己不安,正視對方的情緒,特別是要放下「解決問題」的第一反應,因為很多時候,新手媽媽只是需要一個發洩情緒的出口,心怡心理師說:「傾聽的技巧最關鍵的就是回話,回話的目的是讓對方講出更多,而不是批判或是提出解決問題。」畢竟一個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受批判的時候,就是最好的療癒。
照片提供|曾心怡心理師、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