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人來說,運動帶來許多好處,更成為一種流行;對懷孕的人來說,運動的好處,也愈來愈被推廣。只是妳可能不知道,還是有一半比例的醫師保留比較傳統的思維,會建議孕婦「別運動」,可能是擔心孕婦難以拿捏運動的強度,或運動後出了狀況回過頭來怪醫生,因此,還是有許多醫師抱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提醒孕婦別運動,因此,多半孕婦都會聽從醫師的指令「那就少動吧!」不過禾馨醫院醫師烏恩慈(烏烏醫師)認為,懷孕時身心是變化最劇烈的時候,更是應該要運動!
孕婦不動已過時 仍有大半師要求「孕婦別運動」
你可能會想,孕婦多休息、少運動的觀念已經過時,沒錯,但還是有部分懷孕的人「不敢運動」,烏烏醫師鼓勵,因為生產過程中會有非常多變因,「運動」則會讓身體學會如何「出力」,如果有運動的孕婦,經過肌力訓練,就會知道全身如何配合發力,上了產台也比較懂得運用自己的身體,簡單說,就是讓身體更靈活一點!另一方面,運動還可以「養胎盤」,簡言之,因為運動促使血液循環,子宮血液循環佳,胎盤會長得比較好、功能比較好。至於每次運動時間要長要短,都是視孕婦自己本身的負荷程度而定。

什麼樣的運動能讓孕婦懂得運用肌肉發力?烏烏醫師舉例,懷孕期間「全身性的肌力訓練」是非常好的,例如硬舉、深蹲等自由重量的肌力訓練都可以,「很多人聽到重訓都以為要練肌肉或減肥,其實不是,這是能幫助孕婦如何學會用力,懷孕時會有很多改變,造成身體姿勢不正確,像是肚子往前拉扯、骨盆前傾,甚至到孩子出生後,媽媽面臨育兒,也可能體態被弄得東倒西歪,因此運動是要幫助媽媽身體結構自然、正常,肚子、四肢知道怎麼發力,才比較不會累。」
孕期運動助「順產」 能做多少、多久自己知道
一般觀念裡,可能覺得跑步運動比較激烈,會不會對孕婦造成傷害?事實上,跑步能提升心肺功能,所以對孕婦來說也是一樣的,能幫助維持心肺功能的正常,烏烏醫師:「懷孕到後期會很喘,孕期一開始就有訓練跑步的話,就會帶來幫助。」醫師進一步提醒,孕期的運動應該多元性、全身性,所以應該搭配重訓,全身都訓練得到,動作也能適時調整。

孕婦該運動多久?強度多強?烏烏醫師認為,孕婦應該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簡單的判斷就是,只要覺得累、想休息,就可以停止。或者,可以參考國際上的建議,每個禮拜150鐘左右,其實跟一般人一模一樣。還是要回到基本的觀念,懷孕一定會讓體能下滑,運動強度不需要勉強自己,但要是自己不覺得勉強,外人卻告訴孕婦「運動強度不要太強」,那就不合邏輯了!當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有掌握、了解,自己知道負荷程度到哪,就不用受外人的限制。
我們時常會在新聞上看到,懷孕的孕婦挑戰極限,像是今年東奧前,許多媒體報導,美國有長跑女選手懷9個月身孕,訓練期間她竟跑出1英里5分25秒的成績震驚外界,看到這樣的例子,應該很多人都已經下巴掉下來,而且接著可能還會皺眉想問,「孕婦這樣真的可以嗎?」

烏烏醫師說,外人不需要替這些職業運動員擔心,因為這些運動員是最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人,反而醫師的角色是給予他們心理諮詢,告知他們懷孕期間運動表現可能會下降,因為懷孕就像背著一顆球在運動。這些案例雖然外人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回歸一般的孕媽咪,也是一樣道理,運動強度沒有標準,甚至是因人而異,自己覺得可以就可以。
仍有不適合運動的孕婦 回歸產檢結果判定
以上所提的建議,前提都是孕婦身體狀況都正常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的。還是有一些特殊情形,必須要求孕婦停止運動。像是懷孕初期出血,這就不適合運動,烏烏醫師建議,出血代表還有很多變數,應該暫停運動,等到恢復穩定再進行。另外,如果有明顯早產跡象,或者到了第三孕期、有前置胎盤、胎兒發育有問題,以及高危險妊娠時就不適合運動,孕婦要依照自己產檢的狀況來判斷。

烏烏醫師笑說:「不用凡事都問過醫師,像是出門旅行、爬山、游泳,一般正常人為了健康而從事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因為懷孕而有所改變,有些醫師可能也不一定有這些生活經驗,就會進而禁止孕婦去做。因為很多醫生平常沒爬山、沒游泳呀!然而,如果是產檢出現特殊狀況,尋求醫師建議,當然就很必要了。」
另外,要是孕婦懷孕前本身沒有運動習慣,懷孕時為了身體好決定開始運動,烏烏醫師建議,這時最好找有帶過孕婦經驗的教練。她認為大家應該建立「孕婦也是一般族群」觀念,意思就是,孕婦也是會需要運動的一群人,希望每個教練都要有「訓練孕婦」的能力,孕婦進行運動當然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理想是,應該所有的教練都具備這樣的知識、能力,終極目標會希望所有的教練,面對學生成為孕婦,都能提供專業、給予幫助。
圖|烏烏醫師、Pexels